想創業做服裝這個很多人都可能去想過的問題,真的適合你嗎?
我下面從三個方面和大家探討一下:
1、做線下實體
我可以以我個人經歷告訴你,很有難度。我17年在北京一個老市場賣服裝,我們定位就是50-70歲女裝,為什這么定位吶,因為電商對傳統服裝行業沖擊太大,尤其年輕人因為智能手機的普及,使更多人接受了電商平臺的快捷化、多樣化、更新穎和更低廉的價位,使傳統中的服裝店紛紛面臨尷尬境地。而我們選擇的是唯一一部分不愿意去網購,甚至不會使用的中老年群體,就是這個原因。所以定位群體很關鍵。
2、開網上店鋪
我有個朋友曾經是網店里牛仔褲銷售第一名,打造日銷售1萬件牛仔褲,但近兩年做起來感覺非常難,同行競爭太激烈,廣告直通車等燒錢很厲害,也僅僅是維持,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?,F在想打造出爆款也不是以前那么簡單了。
3、線上線下結合模式
雖然方式表面感覺很新潮,也很可行,但這種模式的投入恐怕不小,需要付出的精力也非常大,線上推廣線下實體去銷售,產品更新雖然快,但也因頻繁更換產品,導致選款,測款,拍照做圖,線下在選款,推廣這個流程也不是想象那么容易,所以一定慎重投資。
在經營一家服裝店或是服裝網店的時候,通常大家會把目光放在去哪里批貨。
很少人才會留意,批貨時需要注意的采購比例;
所謂的采購比例通常是針對一家服裝店內所有的服裝分類,進行適當的采購。
多了壓艙,少了缺貨。
比如說,一家服裝店展示的類目有外套、上衣、內搭、洋裝、褲子及裙子,根據銷售數據和當地客戶偏好調整到一定的數量。
例如,外套在10月份需要采購的數量是總數的5%~10%,當時間進入到11月、12月的時候,可將比例調整到10%~15%。
如果上衣部分是女裝類的話,T恤和襯衫類通常在春秋季所占的比重是60%~70%,但到了11月、12月的時候,上衣類總比需要降至40%~50%,像諸如此類的做法和觀念都是在告訴我們,消費者經常采購服裝種類有什么季節性的特征,一旦比例嚴重失衡時直觀的會影響銷售數字,潛藏的危險就是庫存積壓,并且給流動資金造成壓力,這些也是服裝從業者必須了解和面對的。
另外一個就是服裝款式的問題,經常會碰到拿貨前懶得分析到底好不好賣,只是自己覺得好看就拿了,以至于拿來的貨最后都賣不出去。
做服裝需要弄清的幾個問題,同類衣服是有不同的款式設計之分。
比如:T恤
可以分為小圓領、大圓領、小V領、大V領等等不同的款式設計,這些款式設計不同的服裝通常是有不同的使用場景之分的。
適用度更廣的款式,才更好賣。